“就因为本科就读的不是211高校,找工作屡屡碰壁。”这几天,武大校园BBS上的一则“吐槽帖”异常火爆,众多大学生热议“本科非211”现象。
发帖者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女博士。就因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教师时明确表示,本科必须是部属211重点大学。这也就是说,这位第一学历非211的博士生,连面试机会都不会有。
本科毕业于湖南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的女博士,尽管也打上了"名校毕业生""博士"等身份标签,但这些看似令人艳羡的"头衔"却被"第一学历"给打回了原形。用人单位给出的解释是,优中选优。尽管知道他们水平可能没有什么差别,但我们肯定会先淘汰本科不是211的博士生。
这一解释,乍一看,确实是那么回事儿。由于招聘专员对应聘者的认知仅限于一纸简历,简历筛选过程中,也难免会通过设置一些门槛或条件限制来简化程序,以达到相对的公平和合理。
第一学历,成为对求职者差异化处理的最节省成本的标准,且尤为一些要求条件比较高的用人单位所青睐。这些单位,通常待遇较高,环境较好,且工作稳定,给人安全感。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,开始削尖了脑袋往里钻,然而成功者少,碰壁者众。因此,第一学历门槛,开始为求职者所重视,面对无力改变的事实,越来越多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站出来对这一限制大加谴责。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这一数据,就从侧面说明了研究生打算找一份体面、高薪、稳定的工作,并非那么简单。
即使拥有体面、高薪、稳定这些优厚的待遇,该用人单位的做法就值得肯定吗?也许有人说都市场经济了,优胜劣汰无可厚非。但真是这样吗?优胜劣汰是建立了合理的规则之上的。显然,该用人单位所制定的游戏规则,被指不公平,有歧视嫌疑。
当然,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,是多方面的。但用人单位必须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就业风气,改善就业环境。如果任由其发展,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,同时也会截断底层的上升通道,最后对谁都没有什么好处。
显然,第一学历这一就业门槛,不是衡量求职者能力的唯一标准,也更不应该成为那些"出身"不好的毕业生心中难以回避的梦魇。
这或许就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另一个畸形的产物。教育体制的改革之路,需要政府、家长、孩子以及企业家的共同努力,作为HR,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引导企业老板转变观念,也是我们的义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