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>> 人力资源 >> 绩效管理 >> 文章内容

为何绩效管理如此凶险

[日期:2014-03-13]   来源:《中外管理》  作者:穆胜   阅读:345[字体: ]

        绩效管理系统本身的不精确和管理者领导力的孱弱,是绩效管理失败的两大原因。那么,解决了这两点就万事大吉了吗?

        我曾跟踪了一个企业的绩效管理项目从开始到失败的全过程。当项目两年后被放弃时,我询问管理者们:“如果绩效考核能够在不增加部门工作负担的基础上,客观反映被考核者贡献,您是否会坚持推行?”这其实是假设有一个无比精确的低成本绩效管理系统,但居然有70%以上的管理者仍选择放弃绩效管理。而且,他们绝大多数都具备极强的领导力!
        为何绩效管理如此凶险?
 
        能得到什么?
        绩效管理的拥护者认为,有效的绩效管理对于组织是有利的。而组织的蛋糕做大后,管理者也将获得相应的回报。但问题在于,组织的蛋糕与管理者个人相关吗?
        在国有企业,顶层的经理人缺乏剩余索取权。经理人的“企业家才能”,从来就没有获得认可,企业的收益提升与自己关联不大。你有垄断资源,无市场竞争,何以说你的能力体现? 
        经理人因此成为一个行政职位,这一分配模式自然也传递到了经理人以下每一级的管理者。如此一来,组织内的管理者还有什么心思推动绩效管理?
        在民营企业,情况就好了吗?要知道,民营企业老板是“不见兔子不撒鹰”,还有许多“见了兔子也不撒鹰”。民企老板往往愿意给承诺,但事成之后,又往往怀疑“其实你也没做多少事,还是我的平台好”。
        别提绩效责任书,那东西没用,关键还是老板一句话。中国是缺乏契约精神的社会,老板对于经理人贡献的判定遵循事后的自由心证。而一旦进入自由心证,“自我服务偏见”效应明显,即老板在处理信息时,会刻意放大有利于自己的部分(自身贡献),而忽略不利于自己的部分(经理人贡献)。好比夫妻吵架时,都觉得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更大。主动权在老板手中,谁能保障经理人的合理回报? 
        如此一来,对于管理者来说,推行绩效管理的好处就仅仅在于体现自己的执行力。于是,作戏、敷衍自然信手拈来。
 
        将失去什么?
        假设有一套不用在管理上投入成本的完美绩效管理系统,对于管理者来说,还有什么损失吗?依然有!
        推行绩效管理会压迫管理者的权力空间。尽管管理者们竭力表现对于权力的超脱态度,例如“权力代表责任和压力”,但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,权力的吸引力依然可人,对于失去分享组织蛋糕机会的管理者来说,权力是最大的安慰。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,管理者均表示出对于失去权力的忧虑。而有了绩效管理,做什么决策得基于这个记分牌,员工“没有那么好管了”。有趣的是,他们竭力证明自己保留私权必要性的典型理由是:“绩效管理不可能穷尽员工所有的表现,我需要保留灵活的决策权。”
        推行绩效管理会破坏平均主义的氛围。一个看似合理的设想是:假设组织里有10个人,其绩效呈均匀分布,那么绩效管理显然会使5人获益,5人受损,由此,推行绩效管理自然是一半人支持,一半人反对。
        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当企业内推行绩效管理时,利益受损的员工会发起质疑,得益的员工会保持沉默。一位员工表示了尴尬:“都是十几年的同事,他说绩效管理弄得内部鸡犬不宁,没有了以前的和谐,我能说什么?”中国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的平均主义文化预设了员工的心理期待,一旦回归按劳分配,受损的、得利的,所有人都会觉得不适应。
        而当管理者失去员工的支持,他们会失去什么?
        一是在工作中不配合。不成熟的管理体系需要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“隐性契约”,即员工应该认可管理者,真心愿意去做。否则,员工极有可能阳奉阴违。这在员工拥有超强议价能力的国企尤其如此。
        二是在组织中散布对于管理者的负面评价。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绩效度量证实自己的能力,“人心所向”和“群众意见”成了重要指标,此时,是人都知道应该怎么选!
        三是某些组织错误地使用360度测评作为评价管理者的手段(尤其是国企)之一,使得员工拥有了对于管理者的裁判权。此时,管理者就更不敢坚持“得罪人”的绩效管理。
 
        不划算的“生意”?
        对于管理者个人来说,绩效管理可能是个不划算的“生意”。
        一方面,是管理者的短期决策倾向。对于国企来说,经营业绩不能决定其任期,组织上的一纸调令就有可能让经理人一切从头开始。既然如此,何必要冒险推动绩效管理?对于民企,老板们更重视的是显化的财务、市场,经理人没有把握绩效管理能够立竿见影,甚至还有种种质疑,他们真的有耐心做这种夯实内部管理基础的努力吗?老板都不推,经理人凭什么推? 
        另一方面,是管理者的“蝇附马尾”。国有企业拥有无限有利的发展环境,而抢滩成功的民营企业占据滩头,业绩增长似乎理所当然。既然如此,何必去推动风险极大的绩效管理?即使成功推行,经理人尚且不能把业绩的增长归功于自己,也就是既不是自然增长,又不是更多依赖于企业的平台,但又怎么能把业绩的增长归功于自己推行的绩效管理呢?
        绩效管理实在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,一旦被打开,必然无限释放管理者人性中的“自利”。而“自利”遭遇中国企业制度和文化现实,这才是绩效管理在管理者手中搁浅的根源。

相关评论
特别推荐
特别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