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什么你一回家就定在电脑前?都不用念书?”这是我一回到家的固定台词。虽然孩子成绩不差,但身为妈妈总不放心。直到一天,我没收了女儿的电脑、iPad,她终于忍不住:“你知道我上网看什么吗?你知道我的英文词汇、国文程度都是网路上学来的吗?”连珠炮的回击,让我冷静下来。
我反省自己的心态到底是:一、只在乎结果(成绩单);二、只重学习过程;三、结果与过程同样重视?不,我发现自己是最糟糕的第四种心态:同时想掌握“表面的”结果与过程,不仅希望孩子成绩好,也要看到孩子念书的样子。
看来是家庭琐事,管理者却常面临此类问题:管结果?还是管过程?
许多人坚持两者都管:只管结果,将无法监控风险,组织也可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。这种论述有其道理,但若未分清楚孰者为先,或只凭片面印象就对过程妄下评断,这种管法就跟我在家的行为一样,不仅愚蠢,还无效。
对企业来说,营运绩效当然是最重要的结果,工作时数只是手段,如果一个员工能达标,那么,出席率、工作时数仅供参考;若有员工提早下班还贡献卓越,其高效率更值得效法。但许多管理者的潜意识中,将“工作时数(或加班)”当成测试员工态度的指标;如果座位上看不到员工,心中便开始焦虑此员是否在摸鱼;打考绩时,两个绩效相当的员工,那位习惯在办公室加班的员工,态度分数也可能高些。
于是,没人敢比老板早下班,公司形成一种“上班打卡制、下班责任制”的氛围。如此,虽然解决了管理者的焦虑,却也牺牲了组织的良性时间管理循环。
管理大师彼得.杜拉克曾说,“时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资源,也是最稀少的资源,”一个高效能工作者最大的特色就是,他们珍惜时间的方式。
如果管理者能清楚定义并让员工了解其工作目标,导引正确的行为,就可以抛开僵化的打卡制、过长工作时数的手段,让员工分配自己的时间,将时间变成是一种可杠杆的资产,而非仅是费用。
主管们,不妨把时间管理权放手给员工,你会发现,他们更快乐、效率也更高!